缅甸、柬埔寨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地方是地狱还是天堂?

时间:2022-08-29

  最近被一则“数千台湾人被骗柬埔寨,内幕曝光,背后真相实在让人惊愕”的新闻惊到了!

  虽然现在的缅甸是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,但是在历史上,缅甸崇尚武力,曾将躲在缅甸的南明遗老“一网打尽”,还软禁了南明皇帝朱由榔;也曾在清缅战争中让清朝付出了损失惨重,尽管最后缅甸仍向清朝臣服,可缅甸总归曾是清朝不可忽视的强邻。

  根据我国的史料记载,历史上在缅甸这片土地上,长期存在着许多依附于我国的附属国、藩属国,他们互不往来、互相防范。

  一直到我国的明朝时期,缅甸才出现了一个相对强大的统一政权——东吁王朝。在东吁王朝的鼎盛时期,基本上统治了现在缅甸的大部分疆域,国家也颇为繁荣昌盛。

  缅甸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,据调查统计,全国有四十二个民族,135支系。但是主要有八大民族: 就是缅族、吉仁族、挥族、若开族、孟族、克钦族、钦族和克耶族。

  缅甸是东南亚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国家,世界上最不发达国家之一。自然条件优越,资源丰富,经济结构以农业、林业为主,工业非常落后。

  缅甸经济起点低,资金短缺、技术落后、基础设施差、外资流入有限,加之受西方国家制裁,目前经济十分困难。自1996年以来,缅政府确立了以市场经济为中心,优先发展农业,积极引进外资等经济政策,取得了一定成效。

  2000年以来的高速发展,得益于国际能源、农产品等价格上涨,依靠天然气、农林产品、宝石等资源类产品出口,缅甸实体经济表现较好,所表现出的经济繁荣引人注目。

  缅甸因为特殊的地理位置、气候环境,以及地区民族的多样性,传统建筑以其独特的魅力展示着自己的文化,奇异的风格和异国情调都给人一种神秘的感觉。

  缅甸建筑在历史上受到了印度文化,中国文化、伊斯兰文化、西方殖民文化和西方现代主义的共同作用,所以建筑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。

  公元前3世纪,印度佛教开始向东南亚传播,其后逐渐成为东南亚各国的重要宗教。

  佛教建筑也与其他宗教建筑一样,利用立体造型的艺术语言,创造一种与宗教哲学观念紧密相连的活动空间。

  佛教建筑体现着肃穆、神秘、深沉、自在内省的佛陀精神,建筑与雕塑融合为一个整体,并与周围环境和谐统一。

  柬埔寨古称高棉,是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,早在公元1世纪就建立了统一的王国。

  1993年,随着柬国家权力机构相继成立和民族和解的实现,柬埔寨进入和平与发展的新时期。

  2016年7月1日,世界银行宣布柬埔寨正式脱离最不发达国家,成为中等偏下收入国家。

  2000年来,柬政府大力推行“开放天空”政策,支持、鼓励外国航空公司开辟直飞金边和吴哥游览区的航线,柬外来游客增长率连续保持在15%以上。

  2002年,柬政府加大对旅游业的资金投入,加紧修复古迹,开发新景点,改善旅游环境。

  2006年,赴柬外国游客170万人次,比上年增加20%,旅游收 入14亿美元。

  柬埔寨位于中南半岛,西部及西北部与泰国接壤,东北部与老挝交界,东部及东南部与越南毗邻,南部则面向泰国湾,总人口约1,600万,80%都是高棉族。

  对于柬埔寨人而言,左手是不干净的,不能用左手拿食物或者吃饭,那样是不尊重人的。

  古代时期地广人稀,森林茂密,时常有蛇虫蚁兽出没,为了适应环境生存,柬埔寨人建造了高脚屋。

  排屋,一幢幢造型一致的房子紧挨在一起,连成一排。通常情况下排屋的深度会有10多米,宽度则只有三五米左右,因此其整体属于细长型的。一般的排屋大约有两三层,有的屋子主人会在原有的基础上加盖层数。

  一般排屋比较适合大家庭,一楼可以用做门面对外做小生意,二楼以上则分为多个房间,供家庭居住。老式的排屋因为过于狭长,两边没有窗户,所以存在采光不足,容易潮湿等缺陷。

  柬埔寨真的是一个极具历史沉淀的国度,吴哥窟、巴戎寺……每个地方都极富历史与故事。

  吴哥窟是摄影爱好者的天堂,建筑恢弘大气古朴又精美,石刻雕像庙宇众多精雕细琢,无论是拍摄美景还是捕捉人像吴哥窑都能定格与众不同的美,其中最经典有四处拍照取景地,无需技巧怎么拍都好看,能让你一边游览古迹一边还能拍出刷爆朋友圈的大片儿。

  巴戎寺拥有1000多米长的浮雕长廊,218个石雕着的脸庞,这里有54座大大小小的宝塔,只要你穿行在佛塔之间就能被各个角度的微笑凝视。

  女王宫的美来自于红色的建筑和无时无刻的雕塑,整个建筑从内到外都是雕塑,相传女王宫是由女性雕刻出来的。

  柬埔寨国家博物馆:掩映在绿树之中的高棉式建筑,从房瓦到廊柱通体棉红,异国风味十足,这里见证了柬埔寨国家的历史和变迁。

  我们可以欣赏不同地域的美景、建筑风格、甚至是学习不同的文化,大国有大国的风度,


上一篇:北京景点有哪些好玩的地方北京景点大全旅游攻略
下一篇:加快建成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 重庆美景如何吸引海外游客“种草”